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5|回复: 0

宇宙和人生是事物的整体:什么是理学?为什么心即理?

[复制链接]

40

主题

0

回帖

122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22
发表于 2023-8-20 11:30:3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阳明心学是一种哲学。哲学与其他学问最显著的区别是:一般学 问研究的大多是局部的、个别的事物,而哲学则是研究整体的、根本的事物。那么,什么事物才是整体和根本的呢?答案就是:宇宙和人生。所以,哲学最主要的任务不外乎两个:一、 认识宇宙;二、安顿人生。思考并研究宇宙和生命的来源,就构成了哲学的本体论(或称宇宙论);反思人的认识能力,研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就构成了认识论(或称知识论) ;在此基础上,确立人生的意义,知道如何做人、如何处世,从而安排人生、安顿心灵,就构成了哲学中的人生论。在儒学(阳明心学)的语境中,人生论其实就是做人之道,也就是完善人格、成圣成贤的学问。这种学问通常包含两个方面:功夫和境界。所以,当我们把一般哲学中的人生论放在阳明心学的特定语境中讨论时,不妨称其为功夫论和境界论。综上所述,阳明心学大致包含了本体论、认识论、功夫论、境界论四个方面。本文将以此为框架, 对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进行一个扼 要的梳理,以明其学问的脉络及先后次第, 并对其主要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做出分析,旨在让读者对阳明心学有一个系统和纲要性的认识, 以做进一步研究的基础。一本体论宋明理学是儒学应对佛、道挑战的产物, 由北宋大儒周敦颐、张 载、邵雍等人发端,经程颢、 程颐兄弟发展创立,至南宋朱熹集其大 成。理学援佛、道思想入儒, 打破了汉唐经学专务章句训诂的学风, 重在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,并以“理” 为宇宙的本体、本原,故而称 为“理学”。  差不多与朱熹同一时代的陆九渊,则以“心” 为宇宙本原,创立“心学”;至明代,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,继承了陆九渊的 思相并将其发扬光大, 伸阳明心学大行干世, 终成一代显学。狭义上讲,“陆王心学”与“程朱理学” 是两个不同的学派,二 者并立,分庭抗礼;但是从广义上讲, 二者又同属宋明理学。因为无 论是程朱还是陆王, 其学问宗旨都在于人格完善,并且都把“ 存天理,去人欲”视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、 成圣成贤的不二法门。所以,对 所有宋明理学家,包括王阳明而言,“理” (天理) 始终是圣贤学问 的终极指归。在这一基本点上,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显然是统一的。理在宋明理学的语境中,“理”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,具有两层含义:首先,理是派生天地万物的字宙本体, 也是所有生命的本原。朱 熹说:“理也者,形而上之道也, 生物之本也。”所谓形而上,就是 形体未生之前, 也就是天地万物和所有生命都还没形成的时候。朱熹说“理”是一切万有形成之前的“道”, 也就等于说“理”是永恒的、 超验的、抽象的。 他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描述理:它“ 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,了无形迹”,“无情意,无计度, 无造作”。而作为心学鼻祖的 陆九渊,虽然以“心”立说,但同样承认“ 理”的本体意义。他说:“塞宇宙一理耳”,“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,满心而发, 充塞宇宙,无非此理。”其次,理也是指事物的条理、规律和准则 ,寓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之中。如程颐就认为,“ 凡一物上有一理”,甚至“ 一草一木皆有理”。由于理除了本体上的抽象意义外, 又作为规律性的知识寓于具体 的事物中,所以它就是可以认知并践履的。 而当“理”落实到道德实 践层面时, 它就表现为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, 所以又称为“天理”,与“人欲”成了一对并立的概念。所谓人欲,不是指人的正常、 基本欲望,而是指那些违背道德的不合理、 不正当的欲望。宋明理学 的全部内容,包括阳明心学在内, 就是要在日用伦常的道德实践中, 彻底去除人欲,让天理全体呈现, 从而获得人格完善,达到圣贤境界。如朱熹说:“尽夫天理之极,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。”王阳明说:“须是 平日好色、好利、 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, 无复纤毫留滞,而此心全体廓然,纯是天理....”(《传习录》 卷上)由此可见,无论是二程、朱熹还是陆九渊、 王阳明,在“存天理, 去人欲” 这一理学的根本宗旨上是毫无二致的。 程朱与陆王最重要的不同点,在于如何认识“理”, 也就是要通过什么样的修行功夫,才 能让此心“纯是天理”。程朱的修行方法,是格物致知、即物穷理。由于程朱认为,理在 万事万物中,所以, 必须把万事万物中的理一研究透彻, 功夫方能得力。如平时读书治学、待人接物等, 都是修行功夫,“凡一物上有 一理,须是穷致其理”,“须是今日格一件, 明日又格一件,积习既 多,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”(《近思录》 卷三)。然而,在陆王看来, 程朱的方法未免过于支离琐碎,会导致漫无所归,所以才提出了“心即理” 的命题。心学与理学最根本的分 歧就在这里。甚至可以说, 两个学术系统的所有差异,都是从这个命 题发端的。不过,在了解“心即理”这个命题之前, 我们有必要先弄清 “心”这个概念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